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方式,对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若合理地、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可以避免与学生硬碰硬的尴尬局面,也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出现的不服现象。在保住自己和学生面子的前提下,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适时地运用语言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言(有声语言)是暗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语言进行暗示,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做到言简意赅。其次,要使暗示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乐于接受。例如,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在做作业时碰到难题就想放弃,放弃就无事做,无事做就说话或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或老师正常上课,经常采用两种做法。第一,主动从讲台上走下来,小声地重新为他讲解一遍,并且一边讲一边不停地用笔在书上或本上写出难题的主要内容或关键词;第二,在讲课过程中,讲到重点而且要作为作业的内容,“大家注意了,只要仔细听,大家都能听会。”这时要稍微停几秒种,观察一下,如果还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同学,再补充一句“老师,相信大家,只要听就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这时大家基本上已经做好听你讲的准备,此时切忌说:“你笨,还不听,就更不会了。”这样,等做作业时,再加一句,“本节课大家听得都非常好,大家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啦!对吧?”。就会激发学生努力完成作业,不太会的或懒惰的同学也就不好意思说话或照抄作业了。这就是语言暗示带来的效果。
二、 巧妙地使用表情暗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深深地认识到,表情暗示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 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们往往能通过老师脸上的形态与色彩的变化,去猜测老师那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老师,要将对他们的爱和热情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 有人说过,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会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学生时时从教师的面部表情上获得有关信息,以确定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因此,我不时地在运用有声语言艺术的同时,充分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信息对学生综合性“多觉辐射”。
为此,老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二要适度。 主要指脸形的变化不可过份、过频,要恰如其分,做到嘻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教师的面孔如同一面荧光屏,各种情绪、心态都可以从这里无保留地透露出来。记得希尔顿说过“你在进入酒店大门之前,无论有何悲痛或不开心的事,都不可以展露给你的客人,你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微笑的。”这就是被后人学习的楷模——“希尔顿微笑”。随着教育对象不停地变化,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表情是与学生沟通的无声语言,会无形中增加自己的魅力。因此,坚持做到不论哪个班级,何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以笑来表达,“我很愿意为大家服务,也很乐意接受大家。”这样,很自然地就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当然,课堂管理也就会得心应手了,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三、正确地运用目光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看过有关资料,知道人的眉毛有40 多种变化形态,眼皮的闭合也有二三十种之多,加上眼球的转动等,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多种多样。老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目光,让学生充分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恰当、正确地使用“目光暗示”,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暗示”为教学服务。收到的效果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某班有个同学,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玩手机、听音乐,愿意接话、插话,搞得同学哄堂大笑,交头接耳等是他的课堂主题。遇到这样的学生头疼、生气,该怎么办?一次,走进教室,发现他在半睁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听他喜欢的音乐,我假装没看见,开始布置让同学温习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而我一改以前与他争辩,拿走他的随身听,而是静静地站在讲台上,用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看,开始,他与我的视线接触,很得意。不出3分钟,他的脸开始红了,试着躲开我视线,我知道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我心想可不能放弃,我没让他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一直把他从凳子上看到他蹲下偷偷地将耳机悄悄地取下,重新坐回凳子上,双手一合,冲我一笑,这时同学们也温习好,我开始上课了,以后的他不用多说了。
四、适度地使用手势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大家信吗?手势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可以使教学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透过视觉获得具体形象,增强美感。
首先,知晓手势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满意手势、指示手势、形象手势,牢记它们的不同含义,加以选择使用。一般来说,只有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语言的威力、表达关键性词语或意图时才使用。如用手指一下黑板或在半空中握紧拳头重重地摇一下,让同学感觉到这是重要的,必须注意。其次上课的手势不宜过多、过碎,否则就显得烦琐,会起到压抑语言表述的作用。 再次要能够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尽量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动要准、仿要像。最后节制手势活动的频率,注意摆动的幅度,切不可不停地比划,频繁地画圈,或插入衣袋,或拢于袖内。
据悉手势的范围,上限一般不超过头,下限不低于胸,范围太大容易流于滑稽,一般地说,“手势在上区(肩部以上)活动, 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张扬的感情;在中区(肩部至腹部),多表示记叙事物、说明道理;在下区(腹部以下)活动,多表示不悦、鄙夷、厌恶、憎恨的情感。”只有充分理解了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从而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这样课堂教学管理就更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高。